2015年东坝街道新中村稳定性收入72万,低于100万元,被列为市区经济薄弱村。怎样摘掉穷帽子,成了新中村的当务之急。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新中村的酱菜就小有名气。这其中东坝萝卜干就以其咸淡适中,脆嫩微甜的口感,备受消费者青睐。酱菜虽小,但却让新中村嗅到了商机。
1996年大学毕业的汪启龙在这场“摘穷帽”的行动中,成了实实在在的受益者。“大学毕业以后分配到企业,结果干了没几年,企业就倒了。下岗以后,开过棉花加工厂,结果2008年经济危机,棉花厂也开不下去了。”回想起自己的创业史,汪启龙一下打开了话匣子。“在社会上闯荡这么多年也没混出点名堂,最后就想到了老父亲的家庭萝卜干作坊。”2016年,新中村考虑到村里的萝卜干加工一直处在家庭作坊式生产模式,增收效应微弱,决定通过合作社的形式,邀请制作老酱菜的师傅以资金或者技术入股,让老酱菜焕发新活力。汪启龙的“赵子家坊”品牌在这样的契机下,得到了村里的扶持和帮助。
“我父亲是村里有名的酱菜老师傅,在他的影响下,我的酱菜厂从来不追求盲目扩大。我看中的是稳扎稳打的发展,从最开始的萝卜干、黄豆酱,到现在的莴苣、生姜、蒜菜等,厂里从始至终坚持纯手工制作。品质有保证了,自然也就不愁销路。”当问到目前酱菜生意规模如何时,汪启龙笑着和记者说,“我现在厂区生产面积有1800平方米,年产酱菜10万斤,产品由村合作社统一经营,基本都是供不应求!”
酱菜生意火了,蔬菜的供应也急需跟上。新中村低收入农户增收项目一、二期现已全部建成,40亩的蔬菜大棚中三分之一的产量供应给了酱菜加工厂。萝卜、黄瓜、辣椒等作物为村里的酱菜加工厂提供了新鲜的货源。“东坝萝卜干出名,就是因为选材好。比如萝卜,我们都是选用本地优良品种、生长期在70天以上100天以内的优质萝卜为原料,这样才可以保证口感。现在随着酱菜品种的增加,蔬菜大棚也应季种植各种蔬菜,保障供应。”新中村会计孔祥国和记者说,“当然,40亩的蔬菜大棚,我们还有别的的用途。在保证蔬菜供应的基础上,我们把剩余的三分之二租赁给了高淳绿艺用于花卉种植。你可别小看这花卉种植,在租赁费用的基础上,它可是解决了村上不少闲置劳力的就业问题。”
记者在花卉种植基地遇到了陈家自然村的姜桂芳,已经抱了孙子的她,如今也有了工作,增了收入。“家里小孙子还没开学,每天都要上网课,我在家看电视听广播都会打扰他。这不,到花卉基地来打工,帮着除除草,管护花卉,一个月也有两千块的收入呢,可比我种地赚得多!”和姜桂芳一样,花卉基地里多是附近自然村的老人,在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的当下,他们也在村上谋到了新工作。“在家里闲着,不如来这里管护花草。五颜六色的,看着心情好,还能增加收入,多好啊!”
有了产业,村民增了收入,长远计划也依次到位。2018年,新中村主导产业“三化”苗木基地项目开始动工,计划2018-2020年,三年规划总面积600亩,总投资300多万元。该基地2018年已栽植苗木250亩,累计投入126.2万元;2019年种植苗木近200亩,各项投入100多万元,主要栽植榉树、乌桕;今年基地计划种植100余亩。孔祥国和记者说:“苗木是个长远工程,相较其他产业收益较慢。但是对于集体增收,这却是收益颇高的项目。到今年,基地已发展两年多,我们找了专业方面技术人员来评估,他们表示我们的苗木管护到位、长势良好。”
“苗木基地和蔬菜大棚一样,在为村里增收的同时,也解决了村里低收入农户的就业问题。”现如今,新中村有了酱菜实业及蔬菜大棚和苗木基地等集体经济的扶持,已成功摘掉了“贫困帽”。截止2019年底,新中村已脱贫64户、111人,2019年村集体稳定性收入205.55万元,经营性收入123.53万元,农户人均收入2.62万元,三化项目已成为新中村的特色产业。下一步,新中村将全力发展集体产业,逐步实现“百姓富、产业旺、乡村兴”的乡村振兴新格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