菜籽油俗称菜油(以下称菜油),是以油菜籽(以下简称菜籽)压榨所得的透明或半透明状液体,色泽棕黄或棕褐色。菜籽含油率高,可达35%-45%,其主要用途是榨油。菜油在世界四大植物油中居第三位,是我们国家生产的最大的植物油,也是我国消费的第三大植物油。
健康的植物油:菜油是最有利于人体健康的食用油之一。双低菜油的饱和脂肪酸含量只有7%,在所有油脂品种中含量最低,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易使胆固醇升高,患心脏病的危险增大。双低菜油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61%左右,仅次于橄榄油,而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低密度脂肪蛋白胆固醇、减少心血管疾病的作用。研究证明,食用双低菜油人群的胆固醇含量较常规饮食人群低15%-20%。加拿大每年消费菜油达100万吨,而消费动物油只2.5万吨。美国人以前主要食用大豆油,很少食用菜油,近年来,双低菜油在美国的消费量每年以10%-20%的速度增加。
良好的生物柴油原料:菜油凝固点在-8℃~-10℃,远低于其他油脂,是良好的生物柴油原料。近几年,菜油转化为生物柴油的比例逐年增加,其中,欧盟菜油消费的60%以上用于生物菜油。
我国菜油主要是食用,占我国消费量的90%以上。我国菜油的加工、贸易、储藏和消费以四级油为主,四级菜油贸易量占菜油现货贸易量的80%以上,国家储备和地方储备的菜油也都是四级油。四级菜油既可以直接消费,也可以精炼成一级菜油(原国标色拉油)消费。四级菜油的价格是现货市场菜油的基准价格。
菜粕蛋白质含量高达36%-38%,是良好的精饲料,普遍的应用在淡水养殖业中。
我国分为冬油菜(9月底种植,5月收获)和春油菜(4月底种植,9月底收获)两大产区。冬油菜面积和产量均占90%以上,主要集中于长江流域。春油菜集中于东北内蒙古海拉尔地区和西北青海、甘肃等地区。正常的情况下,冬菜籽收割时间是5月前后,春油菜籽是9月底。
2000-2005年,我国菜籽种植培养面积保持在700万公顷左右,产量在1100-1300万吨以上,2004年种植培养面积创最高记录780万公顷,产量达1318万吨。随后由于种植菜籽比较收益较差,农民种植菜籽的积极性下降,2005、2006、2007年连续三年种植培养面积和产量出现下降,2007年种植培养面积为560万公顷,为1995以来的最低点。2008年由于菜籽种植比较收益提高,种植培养面积开始恢复性增长。
我国菜籽产量最大的省是湖北,其次是四川、安徽、湖南、河南、江苏、贵州、江西、内蒙、重庆、新疆、甘肃、青海、陕西、云南、浙江等。
菜籽含油率比大豆、棉籽的要高,我们国家生产的菜籽含油率一般要达到35%以上左右,出粕率在58%-60%之间,而大豆、棉籽的出油率分别仅有16-18%、15%。
菜籽在我国油料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,由于油菜籽含油率高且基本全部用于榨油,我国菜籽加工生产的菜油占国产油料加工获得的总油量的比重在42%以上,可见我国菜籽占据了国产油料生产油的半壁江山,因此,要想提高我国自身油料供给能力,解决油脂安全,菜籽将成为最需要全力发展的品种。
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菜油生产国,同时菜油也是我国国产油料里榨油产量最大的油种,占国产油脂的42%。近年来菜油产量波动很大,主要是国内菜籽播种面积和产量变化很大。1993年至2000年度为上升阶段,我国菜油总产量从1993年的218万吨上升至2000年度的477万吨。2000年后出现连续两个年度的下降,2002年度降到357万吨;2003年度菜油产量开始恢复增长,到2005年度恢复至458万吨;2006年后菜油产量持续减少,2007降到378万吨。
长江流域既是冬油菜的主产区,也是菜油的加工区和主要消费区域,长江上中下游沿岸各省加工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90%以上,其中长江中下游加工产业最为集中。
一是菜籽供应时间短,收购、加工、销售时间相对来说比较集中。由于我国菜籽是季节性的生产,菜油加工公司一般在6-9月份集中加工菜籽,多数小型工厂只生产2-3个月,只有大型菜油加工公司可以保持全年生产。
二是国内菜籽加工业布局分散,加工厂规模小、数量多。据统计,我国工商注册的菜籽加工公司有2500家左右,这还不包括各菜籽主产区星罗棋布的小型菜籽作坊企业。我国小型菜籽加工公司规模多在100吨/日以下,加工能力超过100吨/日的数量极其有限。
三是菜油加工公司利润微薄,企业抗风险能力会比较低。一般菜籽收购加工半径在150公里左右,超过这个距离很难保障压榨利润。
四是菜油加工公司加工能力过剩。据估计我国菜油加工能力是产量的2倍,加工能力过剩导致原料不足,企业在菜籽上市季节竞相抢购。没有原料无法生产,有了原料担心价格风险,因此,我国菜业保值需求异常强烈。
中国菜籽加工公司2007年油菜籽收购量前100强中,菜籽收购量分布最大的仍为湖北省,其收购量占总量的比重为34%,其次为江苏23%,第三位为安徽10%,之后为陕西、四川等地。菜籽的收购量的分布可以间接反应出2007年不同省份菜籽加工公司的生产情况。
我国菜籽产不足需,以进口为主,极少出口。1997年之前,我国菜籽进口长期处在较低的水平。随后,由于国内菜籽价格持续高于国际菜籽价格,再加上国内市场对菜油的需求相对强劲,我国进口油菜籽的数量逐年上升,并于2000年达到296.9万吨的历史最高值。之后,由于国际菜籽成本比较高,国内菜情不足以支撑高成本的进口菜籽,菜籽进口开始逐年减少,2003年菜籽进口仅有16.7万吨,2005年29.6万吨,随后逐年上升,2007年我国进口83.3万吨菜籽。
我国菜油也主要以进口为主,少量出口。近年来由于国际菜油到岸价格高于国内菜油价格,进口菜油相对缺乏竞争力,因此进口量不大,菜油进口逐渐转为菜籽原料进口。2007年我国进口菜油37万吨。
加拿大一直是我国菜籽、菜油进口的第一大来源国,2003年以来我国90%以上菜籽、菜油进口来自加拿大。澳大利亚曾一度也是我国油菜籽进口的大多数来自国家之一,但近年来澳大利亚菜籽产量呈下降态势,基本上退出了菜籽出口市场。
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植物油进口配额管理,加入WTO后实行关税配额,2007年1月1日后取消关税配额,只征收9%的单一进口关税。
我国一直是世界最大的菜油消费国,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26%左右。2001年以前,菜油在我国植物油消费总量中居第一位,其后,随着大豆、豆油、棕榈油进口量的增加,菜油国内消费量已退居第三位。2007年我国菜油消费量约410万吨左右,占植物油消费总量的19%。
尽管菜油在中国植物油市场的消费量比重会降低,但由于菜油是最有利于健康的食用油之一,而且我国居民向来具有消费菜油的饮食上的习惯,因此,未来我国菜油的总消费量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。
目前我国油料供应不能够很好的满足市场需求,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油料生产有限的问题,2007年10月8日,国务院办公厅制定了《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》,指出要着力培育长江流域“双低”(低芥酸、低硫苷)油菜,恢复种植培养面积。同时从2007年起,在长江流域“双低”油菜优势区(包括四川、贵州、重庆、云南、湖北、湖南、江西、安徽、河南、江苏、浙江),实施油菜良种补贴,中央财政对农民种植油菜给予每亩10元补贴,鼓励农民利用冬闲田扩大“双低”油菜种植培养面积。积极引导一批生产规模较大、效益较好的油脂加工公司,在主产区建立原料生产基地,与农户签订产销订单,开发低芥酸菜油。积极支持“企业+基地+农户”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,支持国内油脂和油料生产、加工、贸易公司参与期货市场交易。带领企业和农民利用期货交易进行套期保值。稳定企业和农民生产收益,促进油料产业健康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