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民晚报讯(记者 金旻矣)6个喝完的饮料空瓶,能制作成一把具有浓浓乡愁的美丽雨伞,这样奇特的“变身”进程可在杨浦区邯郸路看到。昨日,“伞上的村庄:再生•城乡•在乎”活动拉开序幕,期望引发大众对废物减量、塑料再生和循环经济的重视。
空油瓶、泡沫塑料、塑料袋、废旧玩具……展厅中的塑料制品,堆成了一座“塑料山”。而另一端构成鲜明对比的,则是使用6个塑料瓶做成的美丽雨伞。展览上,观众可以正常的看到塑料瓶经过一系列循环工序成为伞面的全进程——从收回来的空瓶,到破碎成碎片,再到制成再生塑料粒、再生塑料纺线、再生塑料面料,终究成为雨伞。
而伞面上的图画,则是瑞典艺术家Magnus Valdemarsson在看望了上海崇明胜利村、福建九龙村、云南周城村和阿者科村等四个我国村庄之后,将关于村庄的回忆在伞面上重现。“我曾在村庄看到树上飘着废物袋,小水沟中也有塑料废物,村庄的废物也是个大问题。”爱芬环保干事宋慧以为,再生伞和村庄风光的结合,可以对村庄废物问题提出警示。
据主办方商业生态工作室介绍,再生伞的伞面,选取收回PET饮料瓶再生制成的面料。相较于全新的涤纶纤维,rPET面料既可削减石油原材料的挖掘,还可下降70%的能耗、86%的耗水量和75%的碳脚印。
工作室联合发起人孙海燕表明,上一年曾在大城市进行了一项实验,发现城市里的塑料瓶正阅历着“漂泊”的命运,因而萌发了让喝完的塑料瓶从头变身为雨伞的主意。该活动旨在探究怎么赋予PET饮料瓶新的生命,发明更大的价值,促进收回和可继续包装,推进大众认识和行为改动。